从泛微致远蓝凌钉钉企微飞书的“大同小异”看 OA 选型(转载

有一位 CIO 和我说:你下载飞书试用一下,里面啥都有,现在致远给我们 做的东西、飞书上都有,最明显的感观是“用户想一步、飞书帮你想了 3 步”……就是这最后一句,让我对市面 OA 有了进一步分析的欲望。

Part 01 OA 市场的主流分类第一类:

传统 OA 厂商。(泛微、致远、蓝凌、 通达等)中大型企业还是很倾向主流传统 OA 大厂,考虑点主要源于部署 方式、安全性、业务连接能力等。这几家的突出标签:“上得厅堂-泛微,下 得业务-致远,知识管理-蓝凌,军工领域-通达”。

第二类:背靠大厂的 SaaS 类 OA 厂商。(钉钉、企业微信、飞书等)阿里的钉钉,腾讯的企微,字 节跳动的飞书,互联网巨头 PK 全员行政办公领域,加之“先全免费、后小 幅收费”的模式,非常匹配广大中小微(需求层面)企业的眼球。这类厂商 的存在真是个惊喜,对传统 OA 厂商带去功能和收费模式上的很大冲击。

第三类:低代码类定制化 OA 厂商。(简道云、腾讯云微搭、奥哲等)聪 明的低代码行业厂商,首先从业务涉及面相对较少的 OA 方向展开市场覆 盖。既抢占了协同领域的客户市场(低价、易上手、啥都能搭),又验证 了产品成熟性迭代(协同领域易容错),然后从这个领域网状扩展到其他 领域。

Part 02 几款 OA 的简要对比

1、泛微网络。 · 优势:泛微产品的成熟度很高,也是目前传统 OA 厂商里知名度靠前 的;功能、应用、影响力等优势我就不赘述了,大眼一扫想要的基本都有, 否则怎么称“头部”;实用价值上的突出优势在于,专项应用钻研较深,比 如聚才林(人力)、京桥通(采购)、今承达(合同)、齐业成(费控) 等,不流于形式。 · 有待提升点:代理商实施的人员稳定性、业务能力、集成理解能力、 二开能力有待提升;功能强大这个优势对应的弊端就是交付、使用、维护 上的相对复杂;另外 EBU 的经营模式使得原本高价位的很多项目低价位获 取,最终现场交付与研发投入也是成正比的能力,因此部分项目的上线成 效不容乐观。

2、致远互联。 · 优势:知名度和功能完善度就不说了,该有的都有,没有的也会找生 态补充;致远平台最大的优势在于承袭了用友的渠道经营模式、全国的经 营布局完善;行业经营上,政务口的活跃度比较高,当然企业级的也不低; 最大的优势还是与用友的一脉相承、使得 ERP 市场那么多用友用户首选致 远作为合作伙伴,集成对接上少了一些麻烦。 · 有待提升点:OA 的功能深度比较均衡,广而不精,深挖之后会发现 欠缺很多场景思考;和用友的集成虽然是先天优势,但是顾问对业务的理 解能力跟不上,导致业务集成场景中更多依赖用户的需求输出、无法提供 有价值的集成观点(比如集成制造现场业务、财务深度业务);致远比泛 微的产品灵活度高,但是恰恰因为这个优势导致对交付人员的能力要求也 高,行业知识、产品特性等对人才梯队的立体化结构要求不低,但事实是 大多数顾问还是停留在流程和表单层面。

3、蓝凌软件。优势:蓝凌在中大型金融、央国企、科研院所、医疗教育等 领域优势明显、占比高,与钉钉合作后也扩展了中小市场;知识管理功能 是蓝凌的典型标签,体系化的知识管理积淀、产品成熟度、细节考量,都 强于其他几家;受益于知识管理,连带文档管理功能也是几家传统 OA 里 的佼佼者;强大的 BPM 流程引擎可以实现复杂的条件判断计算。有待提升 点:蓝凌的 BPM 流程引擎虽然号称强大,但是与其他厂家比较起来,在自 由流程方面有待提升;流程配置所见即所得、但流程图的美观度有待提升; 另外,蓝凌自退市之后,感觉市场的士气低迷很多,企业级应用中,与其 他品牌比较起来相对较弱,这直接带给用户的弊端就是服务能力的覆盖程 度和响应程度。

4、钉钉。优势:时髦的钉钉,界面设计简洁、但丝毫没影响易用性和用户 体验,我自己应用的时候,会经常有一种“怎么想的这么细致”的感受;即时 通讯功能强大,支持文字、视频、语音、项目协作、多人电话会议等沟通 方式;自己虽然没把应用做的很多,但是集成了很多三方应用厂商,“要啥 都有”,没有的也可以通过服务商的封装在平台售卖;收费确实不高,标准 版、专业版、专属版和专有版分别面向不同客户群体,原以为都是 SaaS 的, 现在专属版也支持混合云部署、专有版也支持私有化部署。有待提升点: 复杂的业务级应用,显得有点力不从心;一直聚焦 SaaS、尽管铺设了私有 化、但部署经验不足;尽管服务商搭建的业务应用可以放在平台售卖,但 因为服务商间的业务分散性,导致数据与流程的集成整合难度很高、成本 不低。

5、企业微信。优势:“长于沟通通讯”,企业微信侧重客户与合作伙伴的沟 通与合作,在消息通讯、客户管理、企业应用、小程序等方面见长;可以 添加个人微信用户、实现内外协同,并打通了小程序、视频号,实现营销 和客户服务的整合;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上更胜一筹,支持多重认证、加 密传输;支持语音识别和智能客服等功能;支持私有化部署,能够与传统 OA 协同并用。 有待提升点:“失于专注不足”,虽支持私有化、但私有化部署经验尚待提升; 办公相关功能在广度上与同类平台略显逊色;深度应用以单个业务为主(如 项目管理)。

6、飞书。优势:字节跳动是大靠山,可以提供云文档、多维表格、知识库、 会议、邮箱、OKR、妙记(将音视频高效迅速转化为文档)等吸引眼球的 功能;面向不同规模的企业有免费版、商业版、企业旗舰版供选择;部署 方式为 SaaS 云部署方式;正如开头那位 CIO 表达“飞书上面走一步,它能 为你想三步”。有待提升点:以即时通讯功能为主,主打免费,深度应用需 购买增值服务;私有化部署经验不足,主要面向中小微企业;深度应用以 单个业务为主(如项目管理),与其他业务关联性有待提升。

7、低代码 OA。(原谅我统称,因为都一样)优势:预构建组件、拖放式 界面和自动化流程显著缩短了开发周期,减少了手动编码的时间、降低开 发成本;模块化设计和可重用组件,使得系统更容易调试和维护适应不断 变化的业务需求。 有待提升点:也是由于简化了开发流程、可能会对项目的质量造成一定影 响(我就不信低代码能替代开发),受限于平台的规范和预置模型,对于 某些特定的业务需求,可能需要额外的自定义开发;低代码平台的大肆宣 传,使得很多顾问趋之若鹜,但是真正具备在平台上搭建业务应用的顾问, 少之又少,最终都是“用户说做啥,顾问就做啥”的翻拍。

Part 03 OA 平台的选型评估项

1、千叮咛万嘱咐“一定要看实施团队”!!!除非自家的需求非常简单、或 者标准平台都满足,其他情况下,顾问对业务的快速识别和掌握能力,非 常重要,这个能力决定了项目经理/团队的消化及吞吐能力,会充分体现在 方案设计环节。我一直强调的是,好的项目经理和团队,胜过考级通过的“产 品顾问”或者“高学历光鲜亮丽人”,而“好”的体现主要就是“能够快速深入 并解析业务”、用咨询扩展的方式面向甲方、而不是“你说需求、我来搭”; 开发团队也一样,不要去考察平台的集成能力,我跟你说都有都能!你要 考察的是,开发团队对集成业务的需求理解以及开发方案设计!这才是关 键!

2、用“运动的视角”看需求。最初的 OA 需求是“无纸化”就可以了,后来的 需求“流程和流程连起来、留痕”,再后来就是“管理效能提升”,“协同运营 平台躲应用搭建”……整个过程是考验组织的管理素质提升、考验组织发展 的晋级速度。所以选型的时候,切忌“一口吃个胖子”的一步到位,因为不清 晰现状与需求,你的一步到不了位;也切忌“畏首畏尾”,因为你选的不是啥 技术壁垒的高端平台。

3、考察功能要“纵深”,而非“宽广”。百家 OA 拿出来,你会发现问啥功能 都具备,这是无效的选型。针对关键需求的业务场景做纵深层面的挖掘, 去评估对应平台的实现能力和细节处理,哪怕就一个场景满足了,其他的 都不是大问题,因为这个要素考验的是“产品设计人的纵深思维”,至于“宽 广”这东西百度一下都能抄来。

4、考虑 IT 的维护效率,同时还要考虑业务部门的上手能力。简单的系统 上手快、运维快,但需求就不要过多强调;要考虑功能强大和场景融合, 那就要接受大型系统的复杂设计。“既要、又要、还要”虽然是很多企业的期 望,但是抓住主要矛盾永远是选型人的第一特征。

5、性价比层面“不止眼前的苟且,还要诗和远方”。仅仅看招标时期的投入, 那你可短视了。入厂之后的变更、增项、需求理解导致的时间成本、业务 设计导致的开发集成方案、运维支持等等,都是企业该去思考的问题。预 算充足、需求复杂,就找传统 OA 厂商;预算偏紧、需求不确定,就找大 厂背景的 SaaS 厂商;预算还可以、人手也充足、对业务也熟悉,那就找低 代码 OA……

写在最后:关于协同市场,说简单确实不难,啥需求不能用表 单+流程配置啊?!但我想说,关于协同市场的纵深细节考量,深入下去就 会发现,差别特别大!所谓“同质化”,最后“同”的都是广度和噱头功能,“异” 的那些点才是评估平台与需求吻合性的关键。哪怕是“人”的问题。

从泛微致远蓝凌钉钉企微飞书的“大同小异”看 OA 选型(转载

发表回复

滚动到顶部